◦ 這是表達「來都來了」最常用且非常普遍的英文說法。語氣較為正面積極,帶有「既然都來了,不如就做吧」或「這是個好主意,就做吧」的意願。
◦ 與 "whatever" 的無所謂態度不同,"might as well" 更表示「我其實有點想做」或「既然如此,我樂意」的心情。
◦ 可以單獨使用,也可以放在句首、句中或句尾。例句:
Well, might as well. (既然都來了,就做吧。)
We might as well go ahead and do it. (我們既然都來了,就做吧。)
◦ 直接表達「既然我/你/我們在這裡」的意思。通常後面會接「我們可以做什麼」或「我們應該做什麼」。
◦ 可以單獨使用,也可以放在句首、句中或句尾。例句:
So since I'm here, let's go ahead and do something. (既然我都來了,我們就去做些什麼吧。)
◦ 這兩個用法可以一起使用,來強調「既然你都來了,就做吧」的語氣。
例句:
Since we're here, we might as well go shopping. (既然我們都來了,不如就去逛街吧。)
例句:
you might regret it later / you might regret that later: 你之後可能會後悔。
should have known better: 早知道就該懂事/早知道會這樣。帶有自責的語氣。
if I'd have known earlier / if I had only known: 如果我早知道。同樣帶有自責的語氣。
◦ 字面意思為「順著水流而行」,引申為隨遇而安、順應情勢發展。
例句:
This is usually go with the flow. (這通常就是順其自然。)
◦ 源自爵士樂手根據現場演奏即興合奏的方式。
◦ 現代用法指「看情況再說」,保持彈性計畫,類似於「見機行事」或「行到水窮處,坐看雲起時」。例句:
After we eat lunch, we just play by ear. (午餐後,我們就隨機應變。)
◦ 表示當下遇到什麼事就做什麼事,接受事情的發生。與 "one step at a time" 區別:"take it as it comes"更強調一種遇事再說的心態;"one step at a time"則偏向有目標地,一步步地完成任務。
◦ 表示可惜或遺憾。現代用法中,特別是年輕人,有時會用它來諷刺或表示他們對某事沒有強烈的連結或興趣,帶有敷衍了事的感覺。
◦ 如果他們真正關心,則會用 "that's the worst"、"that's awful" 或 "sad" 等詞。
![]() |
痾…這個電影的影評不太好耶。 Ugh, this movie has terrible reviews. |
![]() |
是啊,反正我們都來了,就看看吧 Yeah, but we’re here anyway. Let’s just watch it. |
![]() |
也是,來都來了 Fine…might as well. |
![]() |
對啊,不可能爛到哪裡去吧? Exactly—how bad can it be? |
![]() |
Duncan 提到,當人們到訪一個新的國家或城市時,即使對某些觀光景點不是特別感興趣,但因為「既然都來了」,便會產生「不如去看看」的想法,例如從國外來台灣可能會去看看台北101。 |
![]() |
Eleanor 也分享,她和旅伴在旅行中,即使覺得在像日月潭這樣的地方與刻有地名的石碑合照,或購買富士山的小紀念品有些「觀光客」且不一定實用,但因為「既然都來了」,且下次不一定有機會再來,所以還是會跟著大家一起做這些事。她將此歸結為一種「做觀光客預期你會做的事」的心態。 |
![]() |
Duncan 也提到,在便利商店或超市,即使沒有特別需要,人們也可能因為「既然都來了」,而順手購買一包洋芋片或零食。 |
![]() |
Duncan 節目中討論了這句諺語「入鄉隨俗」的現代意義。主持人指出,在當今的觀光產業中,這句話有時被解讀為「做觀光客預期你會做的事」。例如,來台灣的觀光客會去吃鳳梨酥或逛夜市,即使這些活動不一定是台灣本地人日常會特地進行的。 |
![]() |
Eleanor 補充,即便身在台灣的本地人,到訪其他地方時,也會有這種「做觀光客會做的事」的心態,例如排隊熱門名店。 |
Go ahead; we are all ears.
開始說吧!我們正洗耳恭聽。
This book has had mixed reviews.
這本書的評論褒貶不一。